2020秋冀教版数学1-6年级上下册精品教案课件下载
免费领取方式在文末
二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资料
1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课教学课件
2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课教案
第一单元 比一比
教材分析
本单元是在“师生交流”的基础上开始的。比较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,本单元结合学生的游戏和身边熟悉的事物,通过学生能够理解的一些简单概念,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,主要内容有“高矮”“长短、“大小”和“轻重”等,教学中既要注意加强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书本内容的联系,更要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交流、丰富和提高,使学生体会比较的思想和方法,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,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乐趣,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。
“比一比”是学生学习认数、计算的准备性知识。教科书共安排了两个内容:一是主题图;二是练一练。具体编排特点如下:
1.创设了“比身高”“比铅笔”等情节,激发学生兴趣,使学生爱学、乐学。
2.情境图中提供了丰富的“比较”资源。
情境图中提供了学生、老师、铅笔、大象、松鼠、西瓜、西红柿等可供比较的资源。利用学生与老师,学生与学生身高的比较;铅笔与粉笔的比较;铅笔与铅笔的比较;饼干盒与魔方的比较;大象与松鼠的比较。建立“高”“矮”“长”“短”“大”“小”“轻”与“重”的含义。
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生活常识基础上,学习用“高矮”“长短”“大小”与“轻重”比较生活中的一些事物。这样有序地讲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,有利于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,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,从而对数学产生亲近感。
教学目标
1.了解“高矮”“长短”“大小”与“轻重”的含义,会判断并会用这些术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。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,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。
2.通过“做游戏”“讨论、交流”等方式,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,经历将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。
3.了解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情都是数学的内容,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,培养学生观察事物、善于思考的习惯。
重点、难点
重点:1.知道“高矮”“长短”“大小”与“轻重”的含义。
2.初步懂得比较的思维方法。
难点:1.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。
2.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。
教学建议
本单元主要将学生已有对事物的比较经验加以提升,用“高矮”“长短”“大小”与“长短”等来描述生活中的事物,进一步发展学生比较的思维方法。在教学中要注意一下方面。
1.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。
由于年龄特点,学生在观察教材插图时,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、人物等感兴趣。因此,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,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。
2.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。
教材的主题图或情境图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,教材只抽取出其中一种或两种进行了展示。教学时,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中提供的信息,让学生充分地观察,去比较,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。
3.全面了解学生比一比的基本经验。
在“比一比”的教学中,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,放手让学生去观察、操作、尝试。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,做他们想做的,在做中调用已有的“比一比”的经验,理解“比一比”的道理。
课时安排
本单元用2课时完成教学
课题 | 课时 |
高矮长短的认识 | 1课时 |
大小轻重的认识 | 1课时 |
总计 | 2课时 |
第一课时 高矮长短的认识
教学内容
教材4页 用“高矮”与“长短”描述生活中的事物。
教学提示
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高矮、长短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。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,和学生的生活经验,让学生动脑思考,动嘴描述,体会比较的思维方法,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。
教学目标
知识与技能: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、长短的比较,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,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、长短的比较。
过程与方法: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,了解比较的方法。
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在学习活动中,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。
重点、难点
重点:知道“高矮”与“长短”的含义。
难点: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。
教学准备
教具准备:主题图、课件、铅笔、粉笔。
学具准备:铅笔、线绳。
教学过程
一、新课导入。
师: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座位是按照一定顺序安排的,到底你们是按照什么排列好教室的座位呢?
生1:身高。
生2:个头的高矮。
师:那么我们怎么比较两位同学谁高谁矮呢?
生:让他们站在一起,很明显就能看出谁高谁矮。
师:“比一比”较大的两事物,我们一般可以用“高矮”描述我们比较的结果;对于较小的物体,我们一般用“长短”来描述比较的结果。本节课我们来研究怎样比较事物,以及确定高矮与长短的方法。(板书:高矮、长短的认识)
设计意图 :创设情境,提供情节,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。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,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二、探求新知,用高矮、长短描述物体比较的结果。
(一)用高矮描述物体比较的结果。
师:老师今天想和课堂纪律最棒的同学比一比身高?
(学生彼此观察坐姿等课堂常规,指出上课纪律最好的同学。)
设计意图:一方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积极性,另一方面注重学生课堂常规的养成教育。
(师和某生站在同一水平面上,请其他同学认真观察。)
师:哪个观察最认真的同学告诉我们,到底谁高谁矮呢?为什么?
生1:老师高。
生2:xxx矮。
生3:同学的头顶都没有超过老师的肩膀,所以老师高,xxx矮。
……
师:对于上面的比较结果,我们还可以说老师比xxx高,xxx比老师矮,比较是有相对性的。
设计意图:师生比高矮这一活动,既贴近生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,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;同时指出比较具有相对性。
师:同学们彼此之间想不想比一比高矮?
生:想。
师:请同桌两位同学互相比高矮,然后汇报交流你们的比较结果。
(给学生充分的比较交流时间,指着比较不规范的或描述不清的给予指导)
设计意图:让学生亲自比较,广泛交流,认识高矮,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,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。
师:老师也想加入你们的比身高的队伍中,不过这次我不参与比较,而是让两位同学比高矮,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比较的过程,可以吗?
(请两位身高差不多的两个同学到前面展示比高矮的过程,其中暗示身高略矮a的同学站在讲台上,身高略高b的同学站在讲台下。)
师:谁可以用谁比谁高,谁比谁矮来描述比较的结果?
生1:a比b高。
生2:b比a矮。
师:你们都同意刚刚两位同学的描述吗?为什么?
生1:不同意。a和b刚到前面去的时候,我发现b比a 高。
生2:a站在讲台上,b讲台下,我们不能一眼比较出他们的高矮。可以让他们都站在讲台上,或者都站在讲台下面。
设计意图:比身高的时候,两个人的脚要放在同一平面上的比较方法。
师:把掌声送给我们刚才观察认真的同学,也感谢他们的建议。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都掌握比高矮的方法了,我们做一个游戏来检测一下。
(指明某小组同学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。)
设计意图:排队的实践活动,既能帮助学生体会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,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(二)用长短描述物体比较的结果。
师:谁想用你的铅笔和老师的粉笔比一比长短呢?
(指名某个同学用他的铅笔和粉笔比较,并强调比的过程中,铅笔和粉笔的一端要对齐)
师:谁能用数学语言描述比较的结果呢?
生1:铅笔比粉笔长。
生2:粉笔比铅笔短。
设计意图: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,认识长短的同时,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师:同学们的数学语言真严谨,你们真棒!我们也可以用我们准备的同一根绳子来测量一下粉笔和铅笔,得出比较结果。(教师演示用同一根绳子测量粉笔和铅笔长度的过程)老师这有两根铅笔,请你们把比较的结果描述一下。
(用手捏住两支铅笔的一端)
生1:只能看到铅笔的一端,不能比较出哪根铅笔长,哪根铅笔短。
生2:铅笔的一端对齐,我们才能比较两铅笔的长短。
(教师让学生看到捏的铅笔一端,让两根铅笔的一端对齐,再请同学重新观察,并用语言描述比较的结果)
设计意图:以游戏的形式,加深学生两物体比较长短要一端对齐的方法。
(三)小组讨论,全班交流。
师:在生活中,我们还可以拿什么进行高矮、长短的比较?
(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,指着描述不清比较结果的给予指导)
设计意图: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比较,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。
三、巩固知新。
1.练一练,第1题。
(1)出示示意图,让学生观察,说说从示意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?
(2)指导学生先可以直观从图中得出结论,还可以通过用线绳比一比从而得出结论。
(3)同学之间交流测量结果,并指名读出自己的答案。
2. 练一练,第2题。
(1)第1幅图,学生观察示意图,两绳子的一端对齐,可以直观得出结论。
(2)第2幅图学生独立完成,并分析原因。(教师可以拿出3根线绳照图的样子演示一下,验证学生的答案。)
设计意图: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,实际演示等方式,引导学生大胆讨论,全班交流,从中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,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、善于思考的习惯。
3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课学案
4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课教学反思
教学反思
在实际生活中,高矮、长短联系较为紧密,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比较高矮与长短的经验,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。教学中,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,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,让学生在自主探索、合作交流中,发现和解决问题,获得成功的体验。以活动激趣,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。在高矮的认识中,通过“老师与学生,学生与学生”的活动,使学生知道高矮的含义并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;不公平的比身高(一学生站讲台上,另一学生站讲台下),让每个学生更进一步的体会到比较高矮要在同一起点才能进行。在长短的认识中,先通过粉笔和铅笔的比一比,知道长短的含义并掌握比较长短的方法,通过捏着两根铅笔的一端让学生比较铅笔的长短,使学生加深比较长短要在一端对齐的情况下进行。最后在交流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,学生在观察中理解,在操作中感知,不仅拓宽了思路,获取了新知识,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,领悟了学习方法,转变学习方式,激活学习热情,学生全员参加数学活动,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。进一步感知所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。
5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课课时练
6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
《高矮长短》说课稿
一.教材分析。
“高矮”、“长短”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节,是在“师生交流”的基础上安排的一个教学活动。它从两个方面的内容,一是高、矮、长、短的概念,二是比高矮、长短的方法;同时又为后面的“大小、轻重的认识”做铺垫。教材以几幅主题画作为教学资源,呈现出人有高有矮,物体有长有短。通过师生。生生身高的比较,抽象出高矮两个概念;通过铅笔和粉笔、两支铅笔的比较,抽象出长短两个概念。练一练的内容是启发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体比较,进一步体验比较的一般方法。
二.学情分析。
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前, 在实际生活中,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,已经积累了一些高矮与长短的经验,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。因此,这堂课的教学,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,也是孩子们尝试将学习方法用来实践的过程---在教学中让孩子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到方法。
根据《数学课程标准》对本性段的要求,结合教学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,本课时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:
三.教学目标.
知识与技能: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、长短的比较,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,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、长短的比较。
过程 与方法: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,了解比较的方法。
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在学习活动中,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。
教学重难点:
重点:知道“高矮”与“长短”的含义。
难点: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。
四.说教学方法。
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。他们年龄小、好动、爱玩、好奇心强,在四十分钟的教学内容是疲劳,注意力容易分散。根据这一特点,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,激发他们的好奇心,我采取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,创设情境,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以及多种活动,通过让学生看一看,比一比,想一想,说一说等多种形式,一方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,另一方面让学生积极动眼、动耳、动脑、动口,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习新知,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。
五.总体设计。
为了实现教学目标,突破重难点,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引导观察,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矮、长短;通过活动实践、动手操作,使学生学会比较高矮、长短的一般方法,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。并且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,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,逐步培养学生会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,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密切联系,体验用数学的乐趣。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分为六大环节进行(一)新课导入。(二)探求新知,用高矮、长短描述物体比较的结果。(三)巩固知新。(四)达标反馈。(五)课堂小结。(六)布置作业
(一)
新课引入。首先我以“学生座位的排列”这一学生最为熟悉的情境引入课题“高矮与长短的认识”。
(二)
探究新知,用高矮、长短描述物体比较的结果。
第一步骤:高矮的认识
通过师生、生生比身高一系列的活动,引出高矮的概念以及比较高矮的方法;不公平的比身高(一生站在讲台上,一生站讲台下),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高矮是在同一平面上进行的。
第二步骤:长短的认识。
在刚才比的方法的铺垫前提下, 在比较粉笔与铅笔,以及铅笔与铅笔的比较的活动,引导学生说出长短的概念以及比较的方法。让学生自己动手时,我也深入其中,加强指导。在反馈时,还让学生演示一下,一方面要让学生体验到交流的成就感,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。
(三)
在巩固知新、达标反馈、课堂小结与布置作业中,先请学生通过教材上练一练上两道题目,初步巩固新知;再以课件出示的达标反馈中的题目,再次回顾本节课的重难点;让学生在练习中自己归纳总结本节课的课堂小结;最后已针对性练习作为作业。整个过程中练习题目已由浅入深并不同形式的形式出现,一方面引导学生自主练习,巩固新知;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,让学生再次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。
六.教学反思。
本节课,我把教学内容在知识点不变的基础上,以发挥学生主动性,联系学生生活实际,遵照学生年龄特点,激发兴趣为主。组织学生学习,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自主探索,感受比较的需要,体会比较的方法;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,使学生感知比较在生活中的应用,体会数学的价值。
版面有限,只展示一年级上册部分资料
建议各位老师、家长立即免费领取!
▍综合整理:教案之家
▍资源来源:网络等
▍免责声明:所有图文、音视频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除非无法确认,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,如有侵权烦请告知,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。谢谢!
领取方法
领取方法
第一步:长按二维码关注教案课件资源网
第二步:回复关键词:冀教小数
(回复关键词位置如下图所示)